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指引下,上海市国资国企改革正迈入新阶段。8月4日,上海市国资委明确表示,将加大前瞻性、战略性、颠覆性技术攻关力度,推动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。这一表态标志着上海国资改革进入深水区,正以更大力度推动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。
一、上海国资改革步入快车道
上海市国资委的最新政策导向显示,上海正全力推动国有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。通过落实《上海市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增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措施》,上海将重点支持国有企业加强基础研究,强化与各类所有制主体的开放协作。这种"国资引领、多元协同"的发展模式,将为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新动能。
值得关注的是,上海国资改革已形成系统化推进格局。自"并购六条"政策出台后,上海持续加大对企业并购重组的支持力度。今年3月25日,上海正式发布总规模超500亿元的国资并购基金矩阵,重点聚焦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重点产业强链补链。这一系列举措表明,上海正通过资本运作和产业整合双轮驱动,加速国有经济转型升级。
二、500亿并购基金引领产业升级
开源证券中小盘团队分析认为,上海国资并购基金矩阵的设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。这500亿元资金将重点投向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、高端装备、航空航天、文旅消费等关键领域,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,推动国有资本向价值链高端攀升。
这种"基金+产业"的创新模式,既能发挥国有资本的引领作用,又能带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。在具体运作上,基金将采取"直接投资+子基金"的架构,既可以直接支持重点项目,又能通过专业子基金进行市场化投资。这种灵活的投资方式,有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,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。
三、上市公司积极布局新兴产业
在上海国资改革的大背景下,多家市属上市公司正加快转型升级步伐。上海机电和华建集团作为改革先锋,在新兴产业布局方面取得显著成效。
上海机电作为上海电气集团旗下重要上市平台,近年来积极布局智能制造领域。公司与德昌汽车电气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动界智控(上海)科技有限公司,重点研发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关键硬件模组。这一战略举措不仅拓展了公司业务边界,更使其成功切入人工智能硬件这一前沿赛道。据悉,动界智控已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核心部件,部分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
华建集团则立足工程建设主业,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。公司以"在线、平台、AI、数据"为主线,综合运用云计算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,打造智慧建造全产业链服务平台。在深耕上海和长三角市场的同时,华建集团正将数字化解决方案向全国推广。这种"传统产业+数字技术"的转型路径,为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案例。
四、改革成效逐步显现
上海国资改革的深入推进,已开始产生积极效果。一方面,国有资本布局持续优化,逐步从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;另一方面,企业创新活力不断增强,研发投入和专利数量显著提升。数据显示,2023年上海市属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3.2%,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
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,上海国资系统积极探索"管资本"为主的监管模式,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,完善市场化薪酬激励机制。这些改革举措有效激发了企业内生动力,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。
五、未来发展路径清晰
展望未来,上海国资改革将围绕三个重点方向持续推进:一是强化科技创新,培育更多原创技术策源地;二是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,促进各类资本优势互补;三是优化资本布局,提升国有经济整体效能。
在这一过程中,上海机电、华建集团等上市公司将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。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本运作双轮驱动,这些企业有望在新兴产业领域实现更大突破,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出更大贡献。
六、投资价值与风险提示
从投资角度看,参与上海国资改革的上市公司具有独特投资价值。一方面,它们能获得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;另一方面,通过改革创新,企业经营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。特别是那些在新兴产业领域布局领先的企业,更具备长期投资价值。
需要注意的是,改革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。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、市场竞争的加剧、体制机制改革的复杂性等,都可能影响改革成效。投资者应密切关注企业改革进展和经营业绩变化,审慎做出投资决策。
结语
总体来看,上海国资改革已进入加速期。通过系统性、整体性、协同性推进改革,上海正着力打造国资国企改革"新高地"。在这一进程中,上海机电、华建集团等上市公司积极布局新兴产业,展现了国企改革的生机与活力。随着改革持续深化,这些企业有望实现更大发展,为投资者创造长期价值。